面向2l世纪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战略:面向,战略,资源
布袋除尘器PP废气净化塔面向2l世纪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战略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在迈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战略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以下重要前提。
1.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倩决定了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发展经济与?;せ肪呈侨死辔拿鹘袒ノ箍?、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没有有效的环境?;?,经济发展就会失去保障;而不发展经济,环境?;ぞ偷扔谖拊粗?。发展程度越高,环境?;ぞ涂赡艹浞?,这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中国拥有世界大约1/5的入口,经济落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资源与经济压力迫使其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以维持12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
就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堪称“资源大国”。但就人均资源量来看、却只能属于资源小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资源量的一半。例如,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州,东部沿海地区入均水资源仅相当世界人均量的17.3%,北方沿海的京、津、辽、冀、鲁三省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2%;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量的3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州‘我国入均森林和草场面积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14.6%扣32%;重要矿产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人口已达到12亿,每年约新增1400万人,2000年人口总数将近13亿,下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人口的压力与日俱增。每年需拿出新增国民收入的l/4来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需要。当前全国还有8000万贫困人口,5000容万残疾人,L8亿文盲、半文盲。;y我国自然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与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和地层灾害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地区,灾害损失程度巨大。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7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年均死亡数万人。仅1994年自然灾害损失达laoo多亿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危及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述基本国情中的矛盾都是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只有通过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中国经济夏心地区,肩负着更为艰举的战略任务,也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才能带动全国经济的腾飞。
塑胶专用喷砂设备表面处理工艺2.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发展特征决定7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不可避免性和长期性从总体上衡量,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化以及由此而驱动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钢铁、石化、建材、有色冶金等高耗能、高耗扔的重化工业和机械,电子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带动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东部沿海地区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9.7美元为基数,考虑到今后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人口增长因素,以1978一1994年全国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77%的速度来衡量,假定东部沿海地区在将来一定时间内保持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再过11.5年时间,入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1500美元。根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的标准①,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1500美元,国民经济即可完成工业化起飞阶段的任务。若考虑未来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和越来越大的经济基数,沿海经济增长很难长期保持80年代和90年代的高速度。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起飞阶段的时间从1994年算起还可能持续l5年左右的时间。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大型“临海型”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九五”期间还将新建和扩建若干钢铁、石化项目。这种高耗能、高耗材工业的长期存在无疑将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工业化起飞的强劲报力将大大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继环渤海湾沿岸地区、长江三角洲、司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和涸汕地区城镇和城市群的蓬勃兴起息个东部沿海地区将会形成一个纵贯南北的城市带。这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众多城市的兴起也必将给区域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3.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重大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定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是从来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走上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建国以来,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仍然沿袭着资源型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是沿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组放型道路定过来的。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矿产资源平均利用串只有30%左右。投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占世界L/5以—亡的人口更加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要满足占世界1/5以上人口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只有协调入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ぷ试?、治理环境,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更新和持续利用。不仅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保证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